文章最後更新於 2016-10-28
我是高雄人,一直以來都在南部生活,對於北部人很冷漠的謠言時有耳聞,卻一直沒機會接觸,直到上了大學,雖然仍留在高雄念書,但和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學一起生活,我記得大學時期最好的朋友就是台北人,除了台北人皮膚很白以外,她跟我並沒有太大不同。
現在在台北工作,對於「冷暖」這件事算是有點體會了,也許是步調比較緊湊,也可能是生活壓力較大,南部生活的悠閒慢活不見了,與人相處的對話也變少了。

前兩年在英國旅行,從蘇格蘭一路往下玩,印象很深刻的是中部湖區,我一個人從大片草原坐公車回民宿,路上下著細雨,車上就我一位乘客,與印度籍司機聊了整路。他問我,下一站去哪?我說:倫敦。
「我不喜歡倫敦」司機回。
「為什麼?」
「他們沒有笑容,太冷漠了,走路太快,我不喜歡。」
這是我往倫敦前的第一印象,印度籍的司機告訴我的,後來我自己體會了。
在倫敦待了10天,路上行人走路咻咻咻地飛快,我試著與迎面而來的過客微笑,還來不及直視對方眼睛,他已消失無影無蹤;我搭了無數次的公車,每每下車都習慣與司機道謝,在蘇格蘭、湖區、曼徹斯特、利物浦的司機一定會回應,但倫敦的司機不會。

我將此事告訴倫敦的朋友,他說:你這麼做,司機會覺得奇怪,倫敦人的想法是「倫敦這麼多人,這輩子不會再遇見第二次,所以不需要花時間與你建立感情」。
那時我將此遭遇的低落心情打在IG上,另一位在倫敦的朋友也回應我:曾經遇過回應的倫敦司機,但表情很明顯地被嚇到。
而旅行與生活一樣,我們都曾被冷漠回應,雖然一個城市的冷漠與熱情不是絕對,無論到了哪裡、到訪過怎樣「很冷」的城市,自我期勉,不要忘記當初熱情的自己,熱情不要邊走邊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