澎湖5個不能錯過的人文足跡

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0-03-03

1970年代的象徵-跨海大橋
1970年代以前,白沙與西嶼等兩大島,通行的方式僅能「行船」,駛過湍急的吼門水道,冬季的季風更會使得通行風險劇增;1970年連接兩島的跨海大橋終通車,讓兩島的居民能夠有一條安全行進的道路,然潮汐與海風侵蝕,加上使用量大增,原橋體受損不堪使用;1996年完成改建工程,兩島的居民不但有一條安全便利的道路,更促使跨海大橋成為家喻戶曉的地標。
圖片來源:易遊網
 
清朝將領的足跡-西嶼西臺
你以為,澎湖只能吃吃海鮮、吹吹海風嗎?這次要帶你走回清朝的澎湖人文足跡!清光緒年間,劉銘傳將澎湖視為重要的軍事基地,聘德國人鮑恩士設計,命澎湖總兵督造,共花兩年時間完成這座砲嶼,走進裡面看見四周高築的牆垣,大砲林立讓你不難體會這個清朝軍事基地的氛圍,也讓你在澎湖看見劉銘傳的智慧。
圖片來源:易遊網
 
品味白沙的風-中屯風車公園
中屯古地名為「中墩」,墩的意含為「島」,意思為坐落在湖西嶼白沙中間的一座島嶼。過去的中屯,即為一個小村落,有著全台絕無僅有的雙金爐於村落的信仰中心「保安宮」;近期,因季風的風勢地利,始設置風車進行風力發電,中屯才慢慢從默默無聞的小村落轉變為家喻戶曉的澎湖風車村。要品味最具特色的「澎湖風」與風車村,一定要來白沙中屯的風車公園。
圖片來源:易遊網
 
200年的家族見證-林家古厝
如果要看澎湖早期的建築型態,一定不能錯過清乾隆興建的林家古厝,這個由林氏開基祖林四所設立,這棟見證了澎湖200多年的歷史,也是澎湖少數保留完整樣態的民宅,大型脊頭、木櫸出櫸、尪架、前落後落的四櫸頭民宅設計,彰顯澎湖傳統民宅的樣態,有高度的文化價值,故為澎湖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。想要看澎湖最早的民宅設計因子,一定要來林家古厝。
圖片來源:易遊網


300年的茂密大榕-通樑古榕
在林家古厝的附近,你一定不會錯過保安宮前廣場的「通樑古榕」。這個古榕來歷可不小,明朝永曆27年(1673年)即由林氏村民植栽於此,300年的時間讓這個古榕近百條氣根,往四方延伸行程一個「蓬架」,澎湖是一個土地貧乏、氣候嚴峻的地方,在這樣的條件能有此奇樹,讓澎湖當地人屢屢讚嘆不已。因此,參觀完林家古厝不妨來看看這300多年的通樑古榕。
圖片來源:易遊網


澎湖‧發現世外桃源的美

http://goo.gl/Wwucay


發表迴響